<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频道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读心大师”
    如果婴儿在喝过最后一瓶奶的几个小时之后开始哭,那么他妈妈会确切地知道他的感受:他饿了。但假设一个女人满眼含泪地在看碟片。她的丈夫大概就很难辨别,她到底在难过些什么啊?她可能会说:“这部电影感人了!“ 这也许是真的,但她也可能从这个故事,想到了自己婚姻中的问题,更心痛的是,她觉得丈夫应该发现让她困扰的问题。
 
  于是,会“读心”的丈夫开始在记忆里搜索——她的恋爱史,她对于当天早上的争吵的反应,她对于类似电影的典型反应。他注意到她声音中特别的颤抖,观察到她蜷在沙发里的样子,看到她脸上一闪而过的表情。他从各个方面搜集到信息,又通过自己的愿望和偏见过滤……直到最终他突然想通:她知道他出轨的事了!
 
  每天,不管我们是在争取升职,督促孩子做作业,还是在揣摩朋友是否喜欢自己办的派对……我们都在互相读心。基于我们的观察、记忆库、推理能力和我们的情感,我们通常会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作出合理的推测。在激烈的讨论抑或轻松的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专心地收集线索来推测对方当时的心思。“这是一种我称之为心绪感应的感知能力。”来自UCLA(译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专家以及《正念之脑》一书的作者Daniel Siegel如是说到,“它让你的大脑创造出一个他人内心状态的图谱。”
 
  这种读心术——别跟那种神一般精准的心灵感应搞混了——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技能。我们以此来读懂他人的行为并且决定我们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读心让我们能够谈判、竞争、合作并且和他人达到感情上的亲近。读心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时候自己被利用或是被诱惑。读心是我们区分别人是真觉得我们的笑话很逗还是为了礼貌而装作好笑的方式。读心的能力恐怕是社交智能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之一。
 
  几十年来关于读心(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情准确性)的研究现在已经揭露了其运作原理,哪些人擅长读心以及我们能如何提高自己判断他人想法的能力——即使是在与我们对话的对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法的情况下。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包括那些与我们亲近的人,都不是透明的;这样一来,读心是唯一能透过他人表象了解其内心的手段。读心是唯一能达到真正亲密的途径,也是唯一能因为爱这个人真实的样子而爱一个人的方式。
 
  读心是一种博弈
 
  我们能互相窥视对方的内心这件事是十分令人惊讶的——但实际上我们通常不能做得那么好。陌生人(实验中被录像并在事后报告了每一秒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对于对方想法及感受的评估)互相读心的准确性有20%。亲密的朋友和已婚夫妇把这一数据勉强提升到35%。“几乎没有人得到过高于60%的分数。”心理学家William Ickes报道称。他是共情准确性奠基人,于德克萨斯阿灵顿大学供职。
 
  我们(有限的)读心能力是有古老的根源的,康涅迪克大学的传播科学教授Ross Buck这样说。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人类的交流系统变得越来老练了,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安排也变得更加复杂了。读心成为一种“创造并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Buck如是说。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向配偶肯定承诺或拒绝和邻居争吵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为了加大自己的利益,我们时不时也需要在他人面前掩藏自己的感受,甚至撒谎。“我们不是一直都想把我们的想法完全展现出来的,因为别人可能会以此获得优势。”Buck说到。这样的话,我们这仅仅够用的心绪感应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展示和隐藏真实自我的需求之间相博弈的产物。
 
  这种感知和隐藏之间精妙的平衡已经伴随人类发展的历史很长时间了,但是Siegel担心读心能力正在我们现在的文化中消失。如今那些唯成功是图的家长们花了太多时间用精心安排的活动、吵闹的玩具和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影片来刺激孩子,他们不再安静地坐下与孩子共享“此刻”。这样的结果是,他们为孩子挡掉了学习如何与他人在生理心理上协调的机会——也就是,发展心绪感应的机会。Siegel说,要达到人人友好相处的文明社会,一定程度的心绪感应能力是必要的。
 
  第六感的七个来源
 
  如果说日常的读心是一种第六感,那么这也是一种需要依靠其他所有感官并彻底利用我们的认知感受能力的复杂感官。首先:当我们试图钻进另一个人的脑子里时,我们要理解口头话语的含义,监测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并且记录说话者的抑扬顿挫和语音语调。
 
  然而,不是所有的读心时刻都是相同的。在有一些转折点,互动会突然改变色调。一个转折点的到来可能因为尴尬的冷场或是另个人的加入,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ara Hodges这样解释到。我们不需要抓住对方的每一缕思绪和每一丝情感,但我们最好能抓准时机,因为他们更为重要。“如果你能准确地读出他人的想法,但却错失了他们从和你一同大笑变成受到取笑而内心受伤的节点,或者错过了一段对话从轻松变严肃的转折,那么你在其他时刻的准确解读都将付诸流水,而这也将意味着你不具有共情准确性。”
 
  面部表情也是我们能得知他人想法的一种线索。尽管我们每天会用到3000多种不同的表情,但正是那些稍纵即逝的微表情出卖了我们的感情。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擅长侦测他们。不过,我们仍然会注视他人的眼睛,这也有用。眼周的众多肌肉让眼睛成为脸部最丰富的线索来源:向下看是悲伤,瞪大是害怕,眼神涣散是在幻想,狠盯是嫉妒,四处扫视是无聊没耐心。
 
  从他人说话的方式我们甚至能知道更多——他的语言、姿势、语调可能看起来和谐或不一致。但尽管我们能从身体语言和语调中获取信息,Ickes发现,说话的内容才是让我们读心成功的最重要的元素。话很重要。
 
  各种读心的小技巧
 
  读心还发生在另一个更深层之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具有传染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对话对象的感受来感知他们心里的想法。心理学家早就发现我们倾向于在谈话中趋同情感;无意中,我们会模仿对方,由外而内改变我们的生理状态。就像体验派演员“变成”他们的角色一样,我们也开始“感受”对方的感受。当我们模仿对方的行为、语言、节奏、姿势、表情和体态时,研究表示,我们能直接感觉到他们的感受和心理状态。
 
  尽管微笑能轻易传播,负面情绪总的来说比正面情绪更具传染性,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负面信息尤其敏感。并且,发现对方的焦虑或害怕触发了我们自身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让我们的心跳加速,血流加快。研究表明,易受情绪感染的人在读取他人的负面想法和感受时比那些心理更阳光的人表现更佳。
 
  然而,读心不是一条单行道;读心是一种动态的互动,这又增加了一层复杂性。Siegel认为心绪感应是从内感受开始的——一种对自己身体和内心状态的感受。你越是自我了解,你就越容易意识到,比如说,你突然紧张了。你可能就会归因于你的谈话对象:“简的工作肯定很悬了。”你很有可能说对了。如果你在她提到她担心工作之前就开始安慰她,那你就变成了一个知心有爱的朋友。
 
  但你也可能是错的。简说不定一切安好,而你感受到的紧张不过是你的想象所虚构。也许你长大的家庭中愤怒的情绪未能处理得当,Siegel观察到;你可能找到错误的威胁。“你的内部运作方式会影响你的心绪感应。”他说。我们所有的特定成见、偏见和记忆偏差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绪感应。我们也许会把隐秘不明的动机解读为直接的定论,如果我们抱有怀疑的世界观的话。我们也可能会把驴肝肺当作好心,如果我们乐观处世的话。
 
  因为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准确描述他人的想法之间有直接的关联,Siegel相信专注或正念——可以通过诸如冥想等方式来提高的状态——能够“稳定心绪感应的镜头。正念能帮助你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你继续练习正念,你可以指望拥有更多自知,也就是共情的指示来源。”
 
  体会自己感受的技能和解读谈话对象暴露的线索让你能真正进阶为读心大师:识别那些连对方都没有察觉的想法。“把绵羊从山羊里找出来的能力,打个比方,就是识别那些连对方都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想法或感受的能力。”Hodges说到,“他们不是在说谎或者掩藏自己的感情,他们只是还没有发现他们。而你可以帮助他们发现。”
 
  那些能做到这点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一类朋友,是那些带领他人深度发现自我的朋友。但是他们必须要温柔地指引,Hodges提醒说。一个像这样的评论“你好像对于这件事有点难过哎——是不是?”比起自以为是地说“我知道你到底怎么想的”会更能让人接受。
 
  我们如何学会读心术?
 
  读心的能力实际上是与生俱来的,比起其他刺激物来说,新生儿更喜欢人脸,仅仅几周大的小宝宝就能模仿面部表情了。两月大时,婴儿们就能感受并回应照料人的情感;一岁时,“孩子们会观察大人的表情并且据此来指引他们的行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教授、情绪发展专家Nancy Eisenberg的报告如是提出。2岁时,孩子们就能通过他人注视的方向推断出他人的欲望;3岁时,他们就能分辨出开心、悲伤或生气这几种面部表情。
 
  5岁时,孩子们就有了读取他人思绪的原始能力;他们有了“思维概念”,也就是说他们明白了别人有与他们不同的想法、感受和信念。
 
  通过偷听大人们的谈话,孩子们开始磨练起他们的读心能力了,从对话中他们能识别社会规则和互动的复杂性。和同伴玩耍也为练习读出其他孩子的心思提供了机会,为了解大人的心思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能力毫无痕迹地跟着发展。但是在由于虐待和忽视而受到伤害的年轻人中,这种能力会受到损害。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比方说,会对愤怒情绪过度敏感,在并不存在愤怒的场合中感受到这种情绪;严重缺乏关爱的孩童,比如那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完全缺少清晰分辨情感的能力。
 
  成熟的“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型读心只在青少年晚期出现。这是因为同时记住多个主观想法的能力——还要综合考虑你所理解的世界和你对面的人——需要一个发展完全的大脑。青少年自然的自恋情结可能会让他们用最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当母亲因为女儿晚于宵禁几分钟之后才到家而惊慌不已时,女儿可能会想“妈妈又想控制我了!”而不是更准确的“妈妈难过是因为她担心我。”
 
   女人的直觉更准吗?
 
  Ickes迫切地想要破解一个关于读心的古老谣言——女人的直觉。与德州大学同事Tiffany Graham一起,他“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女性比男性更擅长读心。所以为什么还要固守这种性别偏见呢?“这里的差距也许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动机。”Ickes说,“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好像更易倾向于努力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
 
  另一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个解释,研究中实验者为准确读出他人想法的参与者提供了现金奖励。金钱的支付“消除了男性与女性在表现上的差异”,说明当他们想要的时候,男人可以和女人一样擅长读心。问题就是,男人不是总想这样做。
 
  读心过程中积极性的作用解释了另一个违反直觉的发现:新婚夫妇非常善于感受对方的心境。但正当我们预期他们会因为更亲密地了解对方而越来越得心应手地读心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共情准确度实际上在婚后一年开始减退。
 
  为什么那些互相更了解的人竟然更不能互相理解呢?他们变得有点自大,满心相信自己了解对方,或许也没有那么积极地去花费功夫读心,Ickes这么解释到。缺少积极性会影响到婚姻中的互动;社会学数据也表示,婚姻满意度在婚后一年有所下降。Ickes观察到,无论你在一段婚姻或友谊中经历了多长时间,自以为自己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会抹杀你的读心准确度。
 
  关于读心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意想不到。你可能觉得在敏感性测试上得分高的人可能读心也很厉害。然而他们并没有。职业倾听师也没有。一项针对灵媒的研究发现他们也不比我们会读心。精神治疗师被证实并不能比外行人更准确地基于表情作出推断;然而,他们基于语言的推断却准确得多。
 
  共同的经历(诸如继母、酗酒、父母离婚等)并不能帮我们看清他人的想法——这个事实也许是成百上千参与对照实验组的人所意想不到的。
 
  读心是把双刃剑
 
  那到底什么才是读心的关键呢?高等教育,高智商(尤其是语言智商),思想开放程度以及心理健康都能提高共情准确度。每个人在读认识的人的时候都读得不错——但那些比一般人更能看穿陌生人的人在朋友圈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会读心。同样的,有些人也比别人更好读。他们说话的时候会用更多的姿势,为我们提供了细节丰富的感受。
 
  当然,那些让你成为知心朋友和靠谱搭档的读心技巧也同样会在你爱的人伤口上撒盐。设想一对结婚很久的夫妇,他们用对方的小秘密互相折磨:他知道她在想她去世已久的弟弟,于是嘲笑她说反正她也从来没有照顾过她的兄弟姐妹;她感觉到他在沉思他生意上的失败,就补上一刀说他实际上做什么砸什么。
 
  对于一段关系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读心的艺术需要你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种策略需要一种传统美德:谨言慎行。Ickes称之为“控制”共情准确度。“谨言慎行的夫妻知道什么时候该到对方心里瞧一瞧,什么时候该保持距离。”他说,“这样你既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也能尊重对方的边界,对方也会相应尊重你。”
 
  这意味着有时候要等他自己来找你说,而不要急吼吼地帮他或她说完心里话。也不要对于预测到的有威胁性但稍纵即逝的情绪反应过度:你的男朋友可能很欣赏大屏幕上的美女演员,但在电影院里他牵的是你的手呢。
 
  幸运的是,我们有不止一次机会去正确地解读某人。一个明智的读心者会不断地修正她最初关于另一人的经历的设想。“好的朋友不一定是那个立马就明白你的人——可以是那个足够在乎你所以愿意试着理解你的。”Hodegs说,“你总有再猜测一次这个人的想法或情绪的机会,总会猜对一次的。”
 
  和另一个人感受处在同一个频道上会是无与伦比的感受,一种值得努力去追求的感受。了解一个人并被一个人了解,“是共情关系的核心。”Siegel说。
  • 阅读:
  • 来源:中国心理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