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不能拿来试探的
新闻:
1月14日,泰兴济川中的学音乐教师吴萍,在监考时猝死,而在场的考生直到考试结束时才发现。最终吴老师不治身亡。而这件事在这两天不断发酵,媒体、网友各方热议,毫无疑问,这事儿又被怪到了中国教育的头上。我不是专业学教育出身,没什么资格评判教育的对错。但是这件事却让我想起了一些东西,那是美国心理学家拉坦内和达利做过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1.房间内的烟雾
一群大学生被邀请参加一个讨论。在讨论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他们要在一个“等待室”内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等待室”,已经事先装好了机关,会在他们填写问卷的6分钟里,不断喷出无害但是很吓人的白色烟雾。实验者设置了三种情景:1)等待室只有一个大学生;2)等待室里面有三个互不相识的大学生;3)实验室有三个大学生,但实际上有两个是托儿,他们对烟雾不管不顾。实验者分别记录下三种情况下,大学生报告等待室内烟雾的情况。
实验结果:在2-6分钟内,1)里面75%的学生报告了烟雾,2)的情况下是38%,3)是10%。
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在看下一个,会更离奇些。
2.受难的女士
招募大学生在一个房间内填写问卷,事先,会由一位女士教导大家如何填写问卷。她在讲解完之后,会去隔壁的屋子里处理事务,在这个屋子填写问卷的大学生,能清楚地听见隔壁的动静。几分钟后,隔壁传来一声巨响,接着就是那名女士的呼喊声:“哎呦!天啊!我的脚不能动了……”实验者设置了四种情景:1)一个大学生单独在屋里;2)两个大学生,彼此是朋友;3)两个陌生的大学生;4)两个大学生,其中一个是托儿,对女士的呼喊不管不顾。实验者记录四种情况下,大家对受难女士的反应。
实验结果:四种情况下,有人跑去帮忙的比例分别是70%,70%,40%和7%。
这个实验,看起来是不是和前面的新闻有点像了呢?
3.癫痫病发作的人
实验者安排大学生在一个小房间内,告诉他要与隔壁房间的人进行一场讨论。讨论会正常的开始,但是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隔壁参与讨论的人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接着他的声音越来越模糊,但是听上去激动不安,最后“砰”的一声倒在地上,不再说话,他的表现就像是癫痫病发作了。实验设置成三个情景:1)参加讨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大学生和癫痫发作的人;2)参加讨论的是三个人,一个大学生,一个癫痫发作的人和一个托儿;3)讨论的是六个人,一个大学生,一个癫痫发作的人和四个托儿。实验者会观察不同情况下,参加实验大学生的反应。
实验结果:在那个不幸的讨论者癫痫发作结束时,大学生采取行动的比例分别是85%、62%和31%,而三种情况下,大学生采取行动的平均时间分别是52秒、93秒和166秒,即参加讨论的人越少行动越快。
拉坦内和达利的系列实验,印证了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即旁观的人越多,一个人采取助人行为可能性越小。对此现象,多数人支持的解释是责任分散。当有很多旁观者在场,因为大家都是潜在的施助者,所以每个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承担的责任会更小,结果就是大多数人都没采取有效的帮助。
这系列实验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现在回过头来看吴萍老师的悲剧,简直就是旁观者效应实验的现实版重现。只不过房间内的是一群中学生,他们填的是考试卷而非调查问卷,而参与者有几十人之多。
现在网上很多声音是在指责在场的考生,说他们见死不救云云。诚然,一个生命在他们面前死去,他们没有第一时间采取救助行动,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从道义上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真的要上纲上线到“冷血”的地步吗?如果换一个群体,小学生或者大学生、日本中学生或者美国中学生、成人或者孩子,不少人都有可能采取一样默然的态度。抑或换一个情景,这是在市中心步行街上的抢劫案,或者有人在居民区纵火,或者是在饭店内当众杀人,还是会有很多人没有上前施救。我说的这些不是空穴来风,就在两年前,就有一群人在某快餐店内当中打死一名女士,却迟迟没人伸手援助。
责任分散,这是人性的弱点,就像人类的懒惰与自私深深埋藏在人的心底里面。当然,影响助人行为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求助信号的强度、求助者与帮助者的距离、助人的风险与代价等。那一天,如果在考场里面只有很少几名学生,如果考场里面还有其他监考老师在场,如果吴老师病发时产生了更大的动静,或者她坐在前排,这个悲剧可能不会发生,吴老师还有抢救回来的希望。但是生活没有如果,斯人已逝,逝者不可复生。
虽然人性的弱点很顽固,我们还是要希望这样的悲剧以后少发生一些,毕竟在实验中,我们还是看见了有人采取了助人行动,毕竟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有人勇敢站出来,我们相信人性还是有光辉存在的。
延伸阅读:
对于这个新闻,有一种声音是说,现在的教育中缺乏安全教育、责任教育,甚至是国学教育。对于安全教育我觉得没有异议,总有用到的机会,但是责任教育和国学教育就不好说了。我仅仅再举一个实验供大家思考。
实验者安排一些神学院的学生,去另外一个学院做关于“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演讲(这是《圣经》中一个乐于助人的故事)。在去演讲的途中,有一个形容憔悴的人蜷缩在道旁,不停地咳嗽并痛苦地呻吟。实验者们在暗处偷偷观察,这些神学院的学生是否会上前帮助他们。实验被设置成三个情景:1)这些学生迟到了,必须立刻赶到目的地;2)学生能够准时到场;3)学生的时间充裕,不担心迟到的问题。
实验结果:三组学生中给予帮助的比例分别是10%、45%和63%。
“即,尽管受过很多的助人教育,哪怕马上要去教育别人助人,只要时间紧迫,人们还是不太愿意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