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频道
自由的爱才是灵魂需要的爱

        每个人,在出生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被寄托了满满的期待和爱。大概每个父母都深信:他们的孩子,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即便不能完全如愿,也一定不要再重复自己的错误。“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话题,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着。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叫《无声告白》:“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故事从一个十六岁小女孩突然的死去开始,带出她家庭的故事: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中国移民的第二代,他很有天赋,也很努力,由于社会和种族问题,一直无法真正的融入白人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受到排挤。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寻找认同感。他期望他的孩子,能够很好的融入人群,成为他的骄傲。莉迪亚的母亲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姑娘,她年轻的时候充满梦想和野心,她曾渴望成为一名女医生。因为怀孕,她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她曾离开家庭,逃避家庭主妇的生活,但最终又回到了家庭。她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身上。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有儿有女,父母健在。看起来是那么的风平浪静。可能从来谁也没有想到过莉迪亚会自杀。这个十六岁的美丽少女,她的身上既有爸爸的特质,也有妈妈的特质,她是父母最爱的孩子。父母将自身无法完成的愿望全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爸爸希望她能够受欢迎,拥有社交能力、时刻关注她在学校的交友状况,送她《交友指南》等书。妈妈则期待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最后只是埋没在家庭中的主妇。她紧紧的盯着女儿的功课,逼着她学习,送她很多的医学、科学著作,即使她已经十六岁了,她依然要被每天检查作业。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在一个深夜,松开了缆绳,
用自己的双手,摇起小船,驶向湖的中央。“莉迪亚明白了要怎么做,如何重新开始,从头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莉迪亚的尸体在湖中被发现,是期待杀死了她。这个故事也许我们都不会陌生,这是曾经和现在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愿望的转移和强加。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意志是强加在伴侣身上,或者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加在身边的同事、朋友身上。如果一个女人因为家庭的原因无法出去工作,无法自己创造很多的物质。就会希望自己的丈夫事业飞黄腾达、努力上进、赚更多的钱。如果父母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和心愿,就会将无法实现的梦想和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也同样喜欢这件事情,即是一桩佳话,子承父业。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会造成孩子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每个孩子天然都是无比忠诚的,孩子爱父母、依赖父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从父母的一举一动中,努力的获取爱与关怀。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一路支撑着我们的生命,将来还会为我们继续照看我们的孩子。但我们也许从未对父母袒露真情:我们因爱他们,而将所有的委屈守口如瓶。每个外表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家庭里,大概都隐藏着这样一份“无声告白”。
        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我们的眼前也围绕着一些这样的故事:有的父母强迫孩子读书、考名校,孩子不堪重负,最后选择自杀。有的父母强迫孩子选某一个专业、找某一份工作、选择一个条件更好的对象结婚....很多时候当我们理所当然的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时,并不是像我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为了某人好”,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被寄托了无数 “期待” 和 “爱” 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我们需要挣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个“他人”也许是父母、也许是伴侣、也许是身边的所有人。无论“他们”于我们而言多么重要,“他们”的话多么的有道理,我们还是需要成为自己,为自己而活。
         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大概就是不断的为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爱着什么,恨着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选择和负责是 “成为自己” 的必经途径,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通过承担选择过后的结果,慢慢学会 “成为自己”,和 “为自己负责”。一旦他人的意志强加在我们身上,限制了我们选择的空间、剥夺了我们选择的自由。我们就没法自由的成长,我们的心也会因为不自由而生病。家庭和关系中真正的爱,就是允许一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是爱孩子,还是爱伴侣,抑或是任何人。爱,就是给予对方选择的自由,让对方成为他自己想要的样子。自由的爱才是灵魂需要的爱。不要去责怪和看向让你失去选择自由的人,因为最后的选择,仍然在每个人自己手上。每个人的人生,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负责。“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我们可以不用活在任何人的期待里”希望你能够成为真正的自己。http://www.psy525.cn/art/23059.html

  • 阅读:
  • 来源:525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