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人文艺术
汕尾方言和民俗趣谈

汕尾话难讲,汕尾话的字难写,由于其中有相当部分保留了先民原汁原味的东西,她弥补了汕尾历史上文字记载的不足。在大量的口语、俗语、民谣、民歌、歇后语、谜语以及民间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感受到汕尾人的性格幽默、风趣、乐观,发现汕尾人是个既聪明、又充满才智的文明群体。
建筑“择日”的妙用及趣闻:
  汕尾以前要建造房屋,民间风俗习惯首先是选择时日,叫日课,也是造屋工程程序,它包括兴工日、开工日、上梁日、安门日、入伙日等,基建时,就按日课课程的时间顺序进行建造。
  厝主择日后,把所选择日课交给泥水(建筑)师傅,要求他按照日课时间完成造房工作。以前建房是非常艰难之事,建筑材料靠肩挑杠,一切都是手工操作,为免施延工期,聪明的汕尾人会说:“好时好日难得,千万不要误时误日。”建筑师傅也明白,延误时日是赔不起的,不敢怠慢,按所择日课的要求,依期完成造房工作。俗语说“官有政条,民有私约”,汕尾人聪明之处就是借用“择日”的时间表,作为双方合约的具体时间,达到顺利建房的目的,可以视为现代民间合约的原始雏形。
  “择日”是时间的约定,由于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所以用“择日”方法提前告诉亲友,说明某日要办什么喜庆及其它大事,让亲友有所准备。
  时日,还被民间巧妙用作推辞的理,碰到亲戚邀请、朋友约会,欲参加没有时间,不参加又盛情难却……籍口某日与己相冲,不宜出门赴约,此话虽系不成理由的理由,但是很管用,亲朋也不勉强了,儿也不会错,孙也不会错。是时日择错了。“择日”还有其只可意会的深层妙用。它给应负责任者提供推卸责任的籍口,任何家庭难免会发生意外事故,儿孙难免互相责怪,对长辈来说“手盘是肉手底也是肉”,怪谁好呢?聪明的公妈会巧妙的说将应负的责任推给时日去承担,化解了家中争吵,求得家以和为贵。有此妙法,也是民俗择日能够流传原因之一。
  商业化的今天,把“择日”说得神乎其神,吹的是聪明人,用者也是聪明人,如何微妙借用“择日”,还是被“择日”所用,智者见智,愚者见愚。
  神化了时日,也有它命运的兴衰,从制造之日起,就注定处身于褒贬之间,求者得其利,褒之说是“有影迹”。求者失其利,贬之说是“没影迹”。善哉,阿弥陀佛。民俗“择日”,历来由各家各户自由选择,做事要“择日”曰可,不“择日”曰可与现在信仰自由差不多。民间风俗“择日”方法多种多样,请地师看个日,或者到神庙求个日,即跪在神前,说个日,连续有三个圣杯,这个日就是神明所赐,平安大吉。方言所说“神兑(跟)人意”,就是这个意思。还有更简单方法,选择农历初一或十五办事,方言云:“初一、十五做事不误”,其意也在于此。
  以前修建祖屋或者重修祖坟,何日开工,人多口杂,各有说法,为使开工日子达成一致意见,长辈会用“无路神仙渡”微妙做法,叫族中阿婆阿姆到神庙求个日,那么这个日就是神明所赐,大家也就不敢说三道四了。正是汕尾民谣所云:“世人无路神仙渡,神仙无路叫谁渡?”后一句“打破铜锣问到底”的话,问得幽默。
  一地师,在路上,见一户在拆旧门,准备安装新门,认为是免费请吃机会,就走过去,对厝主老三婆说:“我算了又算,你安门这个时日……”老三婆不等地师说完“凶多吉少”,马上接话说,是呀!这个时日是神明所赐,三个圣杯滑滑(顺顺利利)大吉大利,地师一听知道碰到高手,拔腿便逃。二人对话奥妙之处是老三婆用神明压地师,因为地师玄理再精通还是人,不是神。时日既是神所赐,自然会逢凶化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平安大吉了,地师不逃才怪。
汕尾俗语有“先生(地师),神明堵”,“狮班,曲班堵”、“麒麟,虎狮堵”,后二句意思是以前狮班要到村中寄宿,照俗例,村中要请吃奉陪,老大(父老)怕增加村民负担及麻烦,就说某曲班今晚要来,作为推辞籍口,因曲班属文,喜安静,狮班属武,喜热闹不宜共住。如果麟麟班来,就用狮班堵之,因二狮不同房,怕会引起纠纷。
  俗语对在求神时,所许的愿及还愿说得很幽默风趣,“大下(愿)小还,小下(愿)假不知”,此俗语是说:事前许下大愿送给神明,事后却用很小一点点东西作为还愿或者装作忘记。“下猪头还地豆(花生)”是说许愿时说用猪头,还愿却用花生。神明也发牢骚,“无事不烧香,有事才来找老张(张天师)”,反正神明宽宏大量从不计较。
  民俗兴工:泥水师父需用铁凿或灰匙在欲造房屋四周的东西南北的角头凿一凿、挖一挖,当作兴工仪式。“兴工要吃菜(素)”,汕尾民俗兴工前几天 叫邻里吃菜,邻里吃不吃菜都可以,其目的是明确让人知道某时某日欲在该空地建房,到开工日地,邻里会出来看一看,所造新屋位置是否会阻碍行人通道,或对该地使用权有异议者可以即时提出意见,如没异议,等到开工日就可建造了。“兴工”是前人深思熟虑之处,它把争议设在建房前解决,房屋造好后再有争议麻烦就大了。民俗兴工与现在房地产公告一样,但比公告还早二个世纪。
  民俗是“前人所设,后人所传”,它把目的隐含起来,用通俗做法使人愿意接受,有点像谜语的谜面一样,谁都喜欢猜,但是出乎意料的谜底就难猜了。所以俗语说:“有例不可改,无例不可生”就是怕后人不能理解前人的深意,把俗例的目的改歪了,所留下来的话。
  泥水师傅在以前劳心治人、劳力治于人的社会中地位轻微,需要时称“师傅”,不需要时叫“灰工佬”,为了使建筑行业让人尊重,有他们的广告故事。
  一富人建房,相待师傅颇丰,三餐杀鸡、大鱼大肉相待,可是吃不到鸡肝,等到工程完工时,厝人拿一袋晒干了的鸡肝作为礼物送给他,师傅才恍然大悟,原来吃不到鸡肝是这么一回事,感动之余,便把安放在门顶上的小船改变方向,原来小船是船头向外,其意是把财富载出去,改为船头向内,把财富载进来。
  以前在拆建大厝古,有时会发现门顶、窗顶、屋顶、灶肚等里面有杯、碗、匙之类东西,如果拆建厝主家中兴旺,就解释为杯、碗、匙、戽进来,即是把财富戽进来,是前辈相待师傅好的所得。如果拆建进厝主家庭破败,就解释为杯、碗、匙、戽出去,是待师傅不好所致。不同的解释都对师傅有利,这种一举两得的小动作是泥水师傅的前辈,为了使晚辈让人尊重的做法。此做法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落后的过去就非同小可了。
  
殡葬类
  汕尾民俗白事由赶讣、入衾、赐杖、出殡、安葬等这些主要项目组成。各姓族习俗虽不一样,但大概做法是相同的。“赶讣”是用最快时间告知死者的房亲叔侄、妻姨姑妗、母舅外甥和至亲好友等。长辈会郑重吩咐要去赶讣者:“一要向准所告知的对象,二要说明白何日何时入衾、出殡,三要站在门口说话,入屋不祥”。以前交通不便,靠步行传达信息,赶讣者要通知多位亲友,若半途入屋坐谈、吃请会耽误紧急的时间,固有入屋不祥之说,此民例说法是前人想得周到之处。亲友见其走路辛苦会送点小费作茶水之资,即用棉线圈着钱送给赶讣者。死人气氛悲哀,古人巧妙用锣鼓声掩盖掉哭声,用热热闹闹的场面充淡悲哀的气氛,所以打锣鼓的民俗流传至今。
  汕尾俗语有教人俭朴办丧事的说法,如:“孝理行不尽”,“有势切莫尽量展,有钱切莫尽量使”。对在白事大搞排场,做形式的幽默,“生人骗死鬼”。提醒人们生前多点关心孝敬父母的话,“生没孝,死免哭”,“父母不敬,敬神敬鬼何用”等俗语。
  “入衾”是白事重点项目,以前官府人手少,是否正常死亡,由各姓名族及四邻自行鉴证。汕尾俗语有意味深长的话“父死自己埋,母死外家来”。就是说父亲死了自己的房亲可以作为鉴证和料理,母亲死了,必须要母族亲人到场,这样做既尊重母族亲人,又可表明母亲是正常归天。入衾时母族亲人到不到场都可以,但母族要表态说明白:“儿孙可以自己料理”。“母死外家来”是说得尽在情理之中,它设定在入衾前,如果母族有什么疑问或异议 可在入衾前提出来商量解决,能够防止发生意外,使丧事顺利进行。
  如碰到打父打母的不孝外甥,母舅、亲人等平时多次劝导又不听,等到母亲死后,母舅气愤不来,不来就不能入衾安葬,房亲四邻知其恶行都不帮他说情,反而要他按俗例做法去做,那么就得三步一跪、四步一拜,跪拜到母舅家,跪请母舅前来。此教训的方法:有跪全程、有跪半程、有的站在母舅家门口三跪三拜,毕竟还是外甥,母舅至亲,适可而止的小小教训,也给后来不孝者为鉴。
  “赐杖”的形式很简单,儿孙跪在地上,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者舅公,双手拿着竹编的葫,葫里放着披麻戴孝等东西,站着说几句吉利话,就叫“赐杖”。接着就可以出殡安葬了。但是汕尾民俗的“赐杖”,如果深入研究和领悟其中奥妙会发现它是一种保护人的措施,死者正常归天,长辈或舅公会作为鉴证人站出来“赐杖”,如果它与现代的埋葬证的目的一样,但汕尾民俗的“赐杖”在清初就有了。
  白事的“奠仪”,是邻里亲戚之间互相帮助的一种方式,所送奠银多少不论,孝子只领其深情厚意,不观其礼厚薄,送者虽穷,也要想法送点薄礼以表心意,俗语说“人情紧过烽火”,说明汕尾人人情味浓厚,其重视程度达到和外敌入侵的“烽火”警报等同。
  对苦命孤寡归天的老人,就作为善举来办,由当地父老主持,邻里捐多捐少相助,买棺木葬之。汕尾民风纯朴,提倡互相帮助,俗语“雨伞相轮擎”、“你有初一,人有十五”就是说礼相往来,你帮人、人帮你的话。
  傻舅公赐杖:傻舅公在赐杖时所说四句吉利话应该是:“日吉时良,母舅赐杖,千子万孙,富贵吉昌”。
  傻舅公则把千子万孙说颠倒了,错说为“万子千孙”,祈求人丁增加变为人丁大减,好端端一句吉利话变成了不吉利的话。真叫人哭笑不得,事后傻舅公还振振有词说:“全部十六个字,我哪个字读错,哪个字读漏”,更使人啼

  • 阅读:
  • 来源:本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