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在各地掀起“抢人大战”、招才引智的大背景下,对于汕尾这个人口总量偏少、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来说,未来人口变化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近日,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了《汕尾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这份关于汕尾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信息量巨大,南方+记者梳理了未来15年汕尾市人口发展规划中这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常住人口将有所回流
产业发展将对人口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规划》指出,“5+N”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粤东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等一系列高规格布局和大手笔建设,急需大批人才,对外地人口尤其是对外出务工的本地人有巨大吸引力。这些项目的有效实施,将十分有力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人回流到家乡,参加新项目、推动大发展。
因此,《规划》预计,“十四五”期间汕尾将实现GDP年均增长7.0%左右,回流人员和外地人口流入会得到显著增加,到2035年回流和流入近56万人。
珠三角虹吸效应,人口总量依然会下降
根据《规划》中对2020-2035年汕尾市常住人口数量的预测,2020年汕尾市常住人口266.84万左右(下限264.58万,上限268.99万),到2035年进一步降至252.43万左右(下限237.57万,上限272.92万)。根据预测,从2020到2034年,户籍人口数量将保持正增长,但增长率不断降低。
近年来,汕尾市常住人口一直低于户籍人口数,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汕尾市户籍人口迁往省内其他地区的达34504人,迁往省外的有6274人,但同年省内迁入汕尾市的只有9758人,省外迁入的只有3152人,2019年汕尾市净迁出人口27868人,其中24746人迁往省内其他地区,3122人迁往省外。
从人口流动方向可以看出:净流出的关键因素在于户籍人口迁往省内其他地区。可以预见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双区”叠加效应背景下,港澳和珠三角对汕尾市人口的虹吸效应在未来较长一段将会持续。
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减缓老龄化趋势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规划》显示,汕尾人均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78岁提高到2025年的79岁,2035年将达到80.5岁。人均寿命将不断提高。
《规划》指出,汕尾将建立完善适合汕尾市情的老龄政策体系,加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机制建设,健全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需要关注的是,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汕尾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一大批产业项目,促使一大批外出务工的本地人口回流,从而改变本地常住人口结构,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将会显著提高。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会因为有本地人口的回流而有所减轻。劳动力资源总体上能够保持有效供给,人口总抚养比保持在50%—60%区间,人口红利逐渐转为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事实上,为了完善产业体系,汕尾已经开始了人才战略布局。
截至今年6月份,汕尾共有博士博士后平台9个,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广东省博士工作站5个,共吸引集聚了博士博士后人员60多名。
除了以上值得关注的趋势,生育率和城镇化率也是关注的重点之一。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汕尾市的生育水平都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此,汕尾将持续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陪护假等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采取生育奖励补贴、父母育儿假期、入托福利等综合措施,减轻家庭的生育成本和养育负担,鼓励群众适龄生育、优生优育。
城镇化是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目前汕尾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为57.12%。随着户籍制度的持续深化改革,城镇落户限制将全面放开,实行自由迁入制度,未来汕尾的城镇化率将得到大幅提高。预计2020—2035年,汕尾市将保持农业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的基本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将会逐渐显现,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6%。
【全媒体记者】冯玉怡 郭杨阳 南小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