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有一名作家的作品被《作品与争鸣》转载,这在汕尾地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名作家,就是黄汝英。
黄汝英近照
黄汝英笔名耳汝尔,当过知青、中学教师和机关干部。1984年,黄汝英开始发表作品。曾在《汕头文艺》发表小说《不愿当月亮的女人》;在《东江涛》发表小说《在变换路标的叉道口》;在《作品》发表小说《低谷》,在《粤海风》发表中篇小说《滴血的墓碑》《摇曳的爱巢》。其中,《滴血的墓碑》被《作品与争鸣》转载并编发评论。1993年,黄汝英加入广东作协。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你为何爱上文学?
黄汝英答(以下简称“答”): 我小学时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是柯岗的《逐鹿中原》,且边读边作读书笔记,抄录了一整本的精辟词组、句段。后来又看了《林海雪原》《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读得热血沸腾,遐想万千,受益匪浅。
有了一定的涉猎,我的作文也不时成为班里的“公共产品”。及至初中,学校的黑板报,好几次被我“霸”了“板”,文学梦也就自此而生。
问:你最早于何时发表作品?为何能一直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答: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脉脉之光,已经深透我那颗稚气未脱的心。就算当知青,我也会拿起笔,书写叙事长诗,咏怀知青与农民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可将它交给工作队后就没了下文。
1979年,我写了一万多字的伤痕小说《四女投江》,寄给《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向文学刊物投稿。
1984年春,我在惠阳地区的《东江涛》,发表处女作《在变换路标的叉道口》。此后,陆陆续续在地区级和省级文学刊物、报纸,发表一批中短篇小说,大多是“头版头条”。
我始终认为,写作是激情与心智的泼洒;是能记录下时代变迁、进步的足迹,也能让人看到生活的某个角落存在着焦虑和痛苦,从而让读者在思索中感悟,或者从义愤中拾起执念和勇气。这就是我写作的动力。
问:这么多年过去,你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大的收获?
答:写作终归是酣畅愉悦的事情,但又需要付出心血与精力。让我颇有慰藉感的是,1993年1月,全国性刊物《作品与争鸣》转载了我的中篇小说《滴血的墓碑》,并编发了两位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周易在《枷锁下幽闭的灵魂》一文指出:《滴血的墓碑》是一纸控诉书,它警示着封建道德和伦理的现实存在。梅笛在《一曲并不和谐的弹唱》中写道:《滴血的墓碑》不能不说是一幕真实的悲剧故事,不能不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颤。我能体会到作者的苦心,也钦佩他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心。
《滴血的墓碑》写成于1991年3月,次年发表于广东省文联主办的《粤海风》第8期。可以说,我是凭这篇小说加入了广东作协,并于1993年9月参加了广东省第一届青年作家代表大会。
我不是高产作家,至2007年,才结集出版了《不愿当月亮的女人》一书,30多万字;包括现在的长篇小说《长缨舞西风》,我合计也就写了170多万字的作品。
其实,我是在业余中挤时间进行写作的,任何一个节假日、双休日和不用加班的夜晚,我都利用起来。所以,我的小说,虽然精品不多,但每一篇都不敢粗制滥造,每一篇都经得起社会责任感的拷问。
问:你为何要花十三年的时间来写《长缨舞西风》这部长篇小说?
答:小时候,母亲每逢说起记忆犹深的往事,总会蹦出“大革命”“破城
“弃家逃难”等字眼。而那时,她应该才五六岁。母亲心情好时,会停下手里的针线活,侃侃说起彭湃“闹革命”的事。“攻城指挥部就设在高祖祠,彭湃和他爱人许冰挎着枪,骑着马,率领红军浩浩荡荡进村,好威风呀!而许冰,经常会唱着《田仔骂田公》的歌谣,来我家借针线、借油灯,然后跟妇女们聊家常,教识字,宣传革命道理。”母亲说起的这些往事,有些是母亲嫁给父亲后,她的婆婆、我的祖母告诉她的。
母亲一生最遗憾的事,是没能跟随表姐参加革命,当地下党。母亲长成姑娘时,汕头已经沦陷。身上别着枪的表姐,潜回县城,动员昔日的姐妹投身抗战,赴汕头秘密建立地下交通线。可是,外公外婆死活不同意,母亲也就只能与革命擦肩而过。
我读初中时,一篇语文课文即徐向前写的《奔向海陆丰》,使我知道大革命时期海陆丰曾经先后举行三次武装暴动,并于1927年10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我党领导下较早开辟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也就是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它的创立,为中国革命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汕尾建市后,随着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一次又一次纪念大会的召开;壮怀激烈之余,我对全面认知海陆丰辉煌革命历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我开始搜集资料,挖掘创作素材,采访一些健在的“逆行者”及其家属,到革命遗址观摩,寻找灵感。终于,我找到了一些有关彭湃、海陆丰起义、红二师红四师史、东江纵队史等资料,脑袋里也记下了不少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但总体感觉,资料孤章寡文,呈碎片式,且缺乏温度、血性、激情和生命力,没能给出生命群体化、人物多面性、情节相衔接的完整印象。
为了再现海陆丰革命的辉煌岁月与情景,我决定放弃写了约十多万字的乡情小说,执笔撰写一部长篇,把我所知道的革命先驱和英模人物,一一编入这部“长廊画册”,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本来,写一部近百万字的小说,对于一些写手来说,并非什么难事,而我却整整花了十三年的时间。原因在于,涉及党的历史,必须把好去伪存真这道关。我太较真,力求让小说的每一个大事件,人物的每一道轨迹,尽可能贴近历史真相的窗口。
问:在《长缨舞西风》中海陆丰革命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答:海陆丰革命史,是先驱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海陆丰革命精神,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浇灌的精神硕果,也可以说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支撑,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概括一下,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敢为天下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二、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摸索以弱抗强之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三、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同呼吸共患难,为了人民又依靠人民;四、赤胆忠心,矢志不渝,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败而不馁,正气浩然。
我们要将海陆丰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为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而砥砺奋进,冲锋不息,让海陆丰无数英烈组成的伟岸群像,更直观、更有感召力地展现在年轻一代的面前。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168号